朱买臣是汉代人,在《史记》,《鸳渚志余雪窗谈异》中都记录了他的故事。经典二人转《马前泼水》讲的也是他休妻的事。我在下面讲的,是明代吴敬圻创作的《国色天香》中的版本。
朱买臣,是汉代吴郡由拳县人,他和同乡严照是从小的朋友,曾经互相约定:苟富贵,勿相忘!
朱买臣家很穷,但他不愿意经营生产,只喜欢读书。后来,夫妻俩吃饭都成了问题,只好砍柴糊口。即使这样,他背着柴草在路上,也不停地吟诗唱歌。
妻子也和他一起打柴,对他这个样子感到羞耻,于是劝说道:大丈夫生在世间,上不能报效国家,下不能经营生产,体肤筋骨都受到饥饿疲劳的折磨。这种境地还读诗唱歌,会引人嘲笑。
朱买臣说:我只是背着柴草唱歌,又没做超越礼法的事,有什么可羞耻的?
回到家里,妻子又劝他:我听说读书是为了改善生活,但是没听说一首诗,一篇赋就可以换成米面绸缎。你已经四十岁了,既然读书不成功,就学点谋生的手艺吧。医生、卜者、农夫、工匠都能养活家口,何必困在书里,学习那些被秦始皇坑杀的酸书生?
朱买臣笑着说:你以为我是池塘中的泥鳅吗?一旦机会来临,就会变成乘风破浪的龙。你耐心等待,不要天天抱怨。妻子大怒说道:和你一起读书的大多已经做官,你四十岁了连饭都吃不饱,机会在哪里?这是上天不想让你发达,如果再这样下去,早晚饿死在沟壑里。
朱买臣长叹道:鸿鹄的志向不是燕雀所能知道的。苏秦当年被妻子鄙视,后来做了六国的丞相。苏秦妻子看不透丈夫将来会富贵,你就能看透我?买臣妻子哭起来,说道:自从嫁给你,我实在是后悔,被你耽误太久了。饭都吃不上,还敢妄自比拟古人,如果听我的劝告放下书本,我们就一起努力经营、白头偕老。如果一意孤行,我就要离开了。朱买臣也生气了,说道:我不会被一个女人左右的,就算死了,书也不能放下。
于是,妻子对他下拜说:就算做个仆妇婢女,也能混个温饱,不像现在这样受冻挨饿。我请求离开!朱买臣看妻子去意已决,也就不再挽留。
妻子走出院子,邻居的鸡犬都来衔住她的衣衫,好像挽留的样子。邻居老妇很惊奇,也上前婉言劝说。买臣妻子还是决意离开,不久改嫁给管理杉青闸的小吏。
朱买臣感慨万千,做长诗一首,其中有几句:恩情难系薄劣妇,一旦捐弃如轻尘。鸳鸯分翼比目破,孤灯举目无相亲。然后收拾一下,去了京城。
当时严照已经做官,看到朱买臣前来投奔,说道:我侥幸提前发达,却没照顾你,这是背盟负约。于是把他引荐给寿王。几经辗转,朱买臣被武帝召见,武帝欣赏他的才华,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。
后来,他又做了会稽太守,又升任丞相长吏。(丞相长吏是丞相的助手,享用一千石的俸禄,丞相是两千石。长吏也是朝廷的大官。)
某次,朱买臣乘船路过杉青闸,小吏知道他是妻子前夫,非常惶恐。买臣妻听说后,就摘掉首饰,在岸上对着朱买臣的船头跪倒,说道:你还记得我吗?曾经侍候你很多年。因为饥寒所迫,导致分手。但心里一直没放下。希望你能原谅我的过错,破镜重圆。
朱买臣站在船头冷笑道:还记得你当年说过的话吗?把我比作土里的蚯蚓,绝情断义,连鸡犬都留不住你。现在又来趋炎附势,你把后夫置于何地?听说过覆水难收吧,今天不顾羞耻来求复合,是自己把自己置于被人嘲笑的境地。
朱买臣妻子无言以对,沉默好久,投河自尽。朱买臣把她葬在亭湾,后人把她的坟墓叫做羞墓。方孝孺(明朝大臣)曾作诗道:芳草池边一故丘,千年埋骨不埋羞。叮咛嘱咐人间妇,自古糟糠合到头。
据史记记载,后来,朱买臣等几人和御史张汤产生了盘根错节的矛盾,在斗争中,终于把张汤置于死地。汉武帝看了张汤的遗书,很后悔,又把朱买臣等几人处死。
二人转中,把朱买臣妻子塑造成一个奸懒馋滑,飞扬跋扈,嫌贫爱富的女人。看了《朱买臣传》,个人觉得,买臣妻是个普通人,离开朱买臣无可厚非,只是后来求复合自取其辱有些瑕疵。
再则说,就算朱买臣发达了,最后还是落了个被处死的结果。(我看了一部分史记,汉代权贵很少能有善终的。)
在对夫妻分手这件事情上,敦煌出土的一封离婚书很有意思,其中有个名句: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。这句话,让人对这个丈夫的胸怀敬佩。我先说说这份离婚书的内容,然后再附上原文。
内容大概是:说起夫妻的感情,本应该情深义重,风雨同舟。但也有前世冤家错配成了夫妻,今世到一起就是来互相折磨的。丈夫看到妻子就心生厌恶,妻子被丈夫责备一句就会回怼十句。二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,却像老鼠和猫共处,狼和羊相对。
既然两颗心不在一起,那就算了吧!今天特意用这份放妻书作证,我和她分道扬镳,各走各路,各种怨恨从此消除,不要再互相憎恨。从此以后,愿娘子重新打扮起来,找个富贵英俊的好丈夫。这次分手,会让我们两个都放下烦恼快乐起来。
【原文】盖说夫妇之缘,恩深义重,论谈共被之因,结誓幽远。凡为夫妇之因,前世三年结缘,始配今生夫妇。若结缘不合,必是冤家,故来相对。妻则一言十口,则反目生嫌。似猫鼠相憎,如狼犬一处。既以二心不同,难归一意,快会及诸亲,各迁本道。愿妻娘子相离之后,重梳蝉鬓,美扫娥媚,巧逞窈窕之姿,聘高官之主,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。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。